我校2008—2009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揭晓

发布时间:2010-04-29发布部门:宣传部
    在广泛推荐的基础上,经校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认真组织评选,最终确定了我校2008—2009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项目。它们分别是:青春激扬为环保  矢志不渝求己任——东华大学“绿手印”协会10年志愿服务倡行环保;北川学子情牵故里   志愿服务灾区重建——人文学院杨丹同学志愿服务灾区;厚德写奉献 精艺铸师魂——记我校老教授咨询组的工作;真情重燃希望之火  爱心再振生命之翼——图书馆十载如一日坚持帮残助残;大爱无边 人文关怀——人文学院阳光服务队倾心奉献社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材料学院全力援助肺癌患者张德晶;唱响爱的主旋律 弘扬仁的文明风——信息学院开展系列活动全力救助邓劲梅。
    近两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帮困助教等好人好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希望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发挥道德示范群体和先进个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文明素质,大力提升学校文明程度,不断推进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

附:2008—2009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项目介绍

                    青春激扬为环保  矢志不渝求己任
                    ——东华大学“绿手印”协会10年志愿服务倡行环保
    东华大学“绿手印”环保协会是一个致力于环保宣传普及的大学生环保社团,社团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十年来,社团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指导原则,以“青春激扬为环保,矢志不渝求己任” 为建设宗旨,积极组织大学生和广大群众参与保护环境,致力于提高校园和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绿手印的成员们立足校内、服务社区,通过开展绿色环保校园行、“湿地使者”暑期社会实践、“节能减碳创新行动”、“青春世博”——上海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大力宣传环保理念。绿手印社团的成员们始终坚持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通过回收利用粉笔、制作叶脉书签、设计制作绿色环保袋等活动向师生和社会民众宣传环保知识和推广环保理念。社团自建立以来一直不断创新开拓,先后获得了2006“城市•环境•人”全国环保宣传活动优秀实践奖,2007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优胜奖、优秀使者奖,2008世界自然基金会“节能20”行动全国第三名,2009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等多项荣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民晚报等以《地球熄灯一小时 东华大学教学楼C形灯光渐渐熄灭》《东华大学开展“湿地使者行动”》《高校环保社团进小区"练摊"》为题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环境学院党总支)

                    北川学子情牵故里   志愿服务灾区重建
                    ——人文学院杨丹同学志愿服务灾区
    杨丹,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学院阳光服务队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并参与民工小学、福利院的众多活动。汶川地震后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从2009年7月赴都江堰志愿服务至今,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汇编报送抗震救灾材料到整理日常文档和会议录音资料,她一刻都不闲着。同时,业余时间经常给住在“幸福家园”板房区里的学生辅导功课,周二和周五定期开设“机器人、英语”两个班,受到灾区人们的广泛好评。小区里有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其父母在地震中遇难,性格内向,成绩较差。杨丹得知情况后,经常跟他一起玩,进行学习辅导、心理开导。现在,这个小男孩心态乐观,学习成绩也得到长足提高。
    此外,杨丹还担任“幸福家园”板房灾民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图书较为匮乏,她就积极向学校反映情况,通过学校动员师生捐赠,筹措图书2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灾民的精神生活。为展示志愿者风采,杨丹策划主办了《繁星》杂志,成为志愿者的精神园地。(人文学院党总支)

                    厚德写奉献 精艺铸师魂
                    ——记我校老教授咨询组的工作
    每个星期的周二下午,在我校松江校区,总有一支小分队活跃在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就是由我校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及生物学院、环境学院的退休老师组成的老教授咨询组成员。他们和学生的交流是多方面的:从专业性质、听课效果、学习方法到考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前景、校园生活无所不包。老教授们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大学生们敞开心怀,老教授们则倾心解惑。
    2006年初,在退管会、退教协和教务处的组织与支持下,由材料、环境、化工生物三个学院的18位退休教授组成了“老教授咨询组”。他们曾经都是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实践经验。当得知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迫切需要老师对他们提供具体的关心和指导时,老教授们纷纷报名参加咨询组。他们退休多年,平均年龄达68岁,有的年老多病,有的住家较远,要到松江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有的除了乘坐轻轨还要换乘2—3辆公交车,但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无怨无悔,甘愿奉献自己的余热。
    2009年度,咨询组的老教授们共去松江227人次,义务指导学生达853人次,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一位同学说:“老师在生活上为我指点迷津,学习上指明方向,让我在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退管会党总支、材料学院党总支)

                    真情重燃希望之火  爱心再振生命之翼
                    ——图书馆十载如一日坚持帮残助残
    董大新同志是我校图书馆的一名退休职工,因身患严重的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亲人也只剩下身患癌症的继母和双目失明的同父异母弟弟。针对董大新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图书馆及时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十年如一日地负责他的日常生活用品采购、医药费管理等工作。其间,不仅没有动用他的任何补贴和养老金,还特别为他成立爱心帮困基金,帮助他缓解经济困难。
    每年严寒酷暑,由图书馆党总支、行政、工会代表组成的慰问团都会为他送去清凉和温暖,十年来从未间断。从夏天的汗衫、拖鞋、短裤到冬天的保暖内衣裤、袜子、春秋两用衫、滑雪衫,从日常必需品到他爱吃的点心和零食,负责老师都用心为他购置。馆办公室里,有一个档案袋专门用于保管他的各种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各种偏好记录。每次探病前,负责老师总要先询问医生和董大新本人缺少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再按他的喜好去购置。如,董大新爱穿阿波罗牌平角裤、爱吃花生米,负责老师都会一一备好,每次都会让她欣喜不已。(图书馆党总支)

                    大爱无边 人文关怀
                    ——人文学院阳光服务队倾心奉献社会
    人文学院阳光服务队建立于2004年4月。5年来,队员们始终坚持“服务社会,自我完善”的立队宗旨,热情奉献社会,服务学校。过去的一年中,服务队在校内服务、义务支教、公益劳动、爱心捐助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
    ——在校内服务方面,阳光服务队不仅帮助校史馆老师做好值勤和宣讲工作,还帮助整理归档图书。同时,分别以“建设和谐校园”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主题,在学校开展相关的校园法律知识宣传和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
    ——在公益劳动方面,阳光服务队与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合作,通过服务老人、文艺演出等形式慰问孤寡老人。同时,与松江残疾人联合会签约结对,在洞泾等五个地区的“阳光之家”开展各种活动,给当地的残障人士送去东华学子的关爱。
    ——在义务支教方面,阳光服务队积极联系松江地区的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支教”活动。给民工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关爱。
    ——在爱心资助方面,阳光服务队自2005年起资助四川巫峡的小学生曹丽萍,并在塘县平湖二小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去当地义务支教。(人文学院党总支)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材料学院全力援助肺癌患者张德晶
    材料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张德晶于2009年1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学院师生得知她的病情后,开展了一场生死大援救活动。
    张德晶的导师——年近70的张瑜教授,在得知学生病情后,第一时间赶赴医院看望,并当场拿出一万元资助张德晶治疗。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吴楚武得知张德晶要回家乡治疗时,立即与其家乡肿瘤医院联系,确保她顺利入院治疗。
    回家乡治疗后,学院师生持续送去关爱,经常给张德晶及家人打电话了解情况。辅导员郝艳萍老师多次到上海市医保局为她报销医药及住院保险等近15万元,有效缓解了张德晶家庭的经济负担。学院研究生会还联合校红十字会为张德晶同学开展了“点亮基金”专项义卖活动,用切实行动来帮助她及家人度过难关。
    在治疗中,张德晶得知其两岁的小侄子被查出重度耳聋,内心焦灼不安。学院总支书记何雅积极联系上海市残联,总支副书记戴蓉写信至河北保定市残联,为张德晶的侄子申请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同时,辅导员郝艳萍及时与她进行沟通,帮助她逐渐打开了心结。
    正如张德晶家人给学院的感谢信中所述:“我们全家无法用话来表达对学校和学院的感激之情,我们全家感谢你们,感谢东华大学各位老师和同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材料学院党总支)

                    唱响爱的主旋律 弘扬仁的文明风
                    ——信息学院开展系列活动全力救助邓劲梅
    邓劲梅是信息学院07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2009年8月被确诊患有恶性淋巴瘤,在此后的数月中,学院全体师生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心救助活动,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她极大支持。
    暑假期间,学院广大师生一次又一次地顶着烈日酷暑,去松江第一人民医院探望邓劲梅。在学院党总支的组织下,信息07、08级、09级硕士生还联合成立了“小邓子”志愿队,24小时轮流照顾鼓励邓劲梅同学。
    开学初,学院工会就在全院教职工内开展了爱心捐款活动,教师们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学院研究生会又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拯救生命,感谢你我》募捐倡议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心募捐活动。仅两天时间募集到善款52173元。
    11月20日,学院研究生会为邓劲梅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相聚同乐,相伴同福”的生日会,让她倍受感动。之后,邓劲梅在博客中写道:“望着楼下闪耀的烛火,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真的好感动,谢谢你们,我的兄弟姐妹。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幕幕难忘的场景,给我的生命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信息学院党总支)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