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下午1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冠军教练俞勇教授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从ACM竞赛探索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讲座。本讲座由东华大学团委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计算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叶晓燕老师主持。计算机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对ACM竞赛感兴趣的其他学院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俞勇教授先对ACM赛事进行了简要介绍。ACM竞赛是1970年开始举办,但1996年才引入大陆。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快,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参赛队伍规模和成绩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亚洲高校参加ACM全球总决赛的队伍数量从94年的2支上升到去年的35支,其中中国高校参加总决赛的队伍数量从96年的一支到去年的15支。而中国在ACM比赛中也取得的斐然成绩,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从1996年起,俞勇教授便带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他带的队伍在亚洲创造并保持了多项纪录:2002年夺得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冠军,这是亚洲第一次获得此殊荣;2005年主办第2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这是亚洲第一次主办该项赛事,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再次获得世界总冠军。
ACM竞赛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俞勇教授接下来分别从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团队精神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在指导学生参加ACM竞赛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且希望更多同学加入ACM竞赛中,锻炼能力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乐趣。
俞勇教授首先谈到了是动力。他强调具有做题的实习是基础,但是更关键的在于学生对于ACM竞赛题目产生的兴趣和激情。通过ACM竞赛,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地学习,用心享受竞赛的全过程。同样在生活中,如果做一件事毫无激情,那么也必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其次是习惯。什么是学习习惯?俞勇教授认为学习习惯是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并持之以恒的结果。一个好的习惯应当是高效率的,要习惯偶尔回头思考一下,学会举一反三。俞勇教授还特别提到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是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问题去思考,而不是循规蹈矩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第三是团队精神。ACM竞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团队合作的平台。在竞赛中,要发扬团队精神,当队友遇到一个瓶颈时,能够鼓励对方,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ACM队伍走向更高的成就。
最后也是最重要是心理素质。竞赛中难免会承受心理上的压力,俞勇教授建议可以试着想一些能够平静心的事情。在工作中也是,一个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应该不受情绪影响的工作,把自己变得更理性,加速承受。俞勇教授提出了一些如何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例如当自己处于逆境时,更要敢于要求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努力去实现目标。
提问环节中,同学踊跃向俞勇教授提问。有同学问到开展ACM竞赛是如何培养科学家?俞勇教授回答到,培养科学家,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家素质的人才,就要有思考、判断、观察,并且能做出有影响力的事情,这就是ACM竞赛在培养人才上的目标。
最后,俞勇教授语重心长的指出,中国目前非常缺乏科研人才,他希望学生们能刻苦钻研,培养科学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争取早日获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图灵奖、诺贝尔奖,让科技之巅上树立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