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展开。首先,邱高处长根据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定位和规划,结合《关于2009—2012年学校目标任务和发展指标的报告》,对报告中的关键发展指标和分项发展指标进行了简要说明。指出,学校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的中期阶段,按照社会排名提升到55—60名的目标,参照同类高校2005—2007年各项指标平均数,结合近三年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第二阶段追赶超越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提出了2009—2012年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指标。
接着,徐校长进一步阐释了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意义和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设想。
第一,坚定发展的信心,鼓舞前进的士气
徐校长满怀信心地说,在学校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中,已经完成了夯实基础的第一阶段任务,突破办学空间的瓶颈,改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特色学科优势,有选择地拓展上海和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把特色学科的优势做强,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在第二步(2006年~2015年)追赶超越阶段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转变,以师资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传统优势学科国际一流,若干学科特色明显、国内领先,新兴学科特色发展、提升水平,成为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研究生院的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徐校长指出,高校最核心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相对校园建设和规模扩张而言需要时间、过程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是队伍。最近,我校长江、杰青有了新的突破,“1251”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逐步在“973”首席专家等方面有更多的新突破!同时,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家纺织行业振兴计划中争取到了约5千万的项目,这也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应该看到,经过这些年大家共同的努力,学校的内涵建设已经和正在显现出一些成效。所以,我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
第二,增强危机意识,确定指标任务
徐校长指出,实现学校中长期目标定位,即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是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必须明确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和指标,以使学校每一步发展都按照既定的目标迈进。目前我们已经是多科性大学,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框架,但我们的目标是“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学”,落脚点是高水平大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高峰、没有高原的学科现状以及总体相对落后的专业排名距离学校的目标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徐校长指出,第二阶段最核心的两个任务:一是建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二是建立研究生院。我们要把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牢牢记在心中,把两大核心任务牢牢记在心中,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接着,徐校长向各位院长分析了实现这两大核心任务的主要瓶颈:一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不足,二是师均科研经费的明显差距,三是重大科研项目较少。徐校长说,根据这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各职能部处提出了第二阶段中期(2009—2012年)的关键性的任务指标。徐校长强调说,目标就是动力,与目标相匹配的指标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目标的实现,所以,特地要听取各位院长对学校发展指标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更好地统一思想,达成最广泛的共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
第三,抓住关键环节,推进队伍建设
徐校长指出,要实现上述目标和两大任务,需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优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人”,要加大“人才强校”的推进力度,突破高水平人才短缺的瓶颈。具体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大组织力度,推进“1251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既要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学院,也要加强校级层面的组织、培育、扶持、协调、筛选和申报,学校和学院要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共同推进。
——把好进人关,为人才的后续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学院要把好进人的第一道关,做到精挑细选。对高层次的人才引进继续采取非常举措,打通绿色通道。
——按照“按需设岗、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办法。根据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任务,学校必须逐步推行“按需设岗、分类指导”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办法,扶持非优势学科更快的发展。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作做到既要保证学校增实力上水平的需要,又要兼顾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考核工作应该围绕“发展”与“和谐”两个主题,切实提高考核工作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
——注重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无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自己培养的人才,都要加强进修和培养。特别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既要送到国外和兄弟学校进修培养,也要送到企业等基层单位学习锻炼。学校要制定规划,舍得花本钱,有计划的推进实施。
——调整政策,优化结构,形成团队。学校要加强政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创新机制,促进学院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思政、行政等工作的队伍结构和合理的年龄及学缘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梯度合理的专业技术职务队伍结构。同时政策必须有利于促进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展的效率
徐校长说,本次学实活动中校院二级管理是议论最多的话题。徐校长指出,对于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分类指导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为此二级管理的推进也是不可回避的课题。徐校长说,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已经在逐步实施和推进二级管理,现在是根据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加大推进的力度。徐校长接着说,进一步推进二级管理,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习惯思维和习惯做法的改变;二是学院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明确发展目标及任务的程度;三是干部的准备问题。推进二级管理就是在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创新,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院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积极性。二级管理的推进,意味着管理重心的下移;意味着学院层面上的责、权、利的进一步统一;意味着打破整齐划一的标准,不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科和学院。
徐校长希望,各学院的领导要拿出决心、热情和勇气,积极参与体制机制的改革。首先要切实抓好学院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及任务,每个学院都要在充分思考和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共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建立优势”,集中有限力量和资源形成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校的目标任务需要分解落实到学院,学院的目标任务需要主动对接学校的目标任务。同时各学院要改变“单打独斗”的习惯运作方式,争取更多的团队和大兵团作战。我们要共同努力,通过实践来不断丰富二级管理的内涵。
随后,徐校长指出,在学校层面上,要进一步落实五大学科群建设的具体方向和内容,逐步建立为国家、特别是为上海市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优势,积极开拓和争取学校发展的社会资源。要积极筹备、尽早建立东华研究院,并以此为载体,整合各学院和学科的优势,加强交叉,形成若干个主攻方向,联合起来做大项目。
听完徐校长的介绍之后,各学院院长结合学院实际,对学校2009—2012年的目标任务、发展指标以及二级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针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大家一致表示十分必要和赞同,认为有了具体清晰的指标才能使大家目标更加明确,也有助于理清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指标。同时对有些指标提出了修改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二级管理,各学院结合实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大部分学院表示强烈支持,认为推进二级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校目前和未来的发展。部分学院提到了在推进二级管理过程中,将面临的困惑和压力。通过讨论,大家觉得要客观看待二级管理的难度,正视薄弱环节,突破阻力,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做好准备,以适应二级管理的需要。
会上,与会的机关部处负责人与各学院院长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对分项发展指标、二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协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