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用什么来织布纺衣?我国古代四大名锦是何模样?由古至今,中国人的服饰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其中蕴含着何等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在我校的开馆,以上问号将被一一打开。1月5日上午,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我校延安路校区隆重举行。市科委、长宁区政府的有关领导与我校校长徐明稚、副校长朱美芳出席了开幕式。市科委寿子琪主任与徐明稚校长共同为博物馆揭幕,近百名社区居民、中学生作为市民代表与我校师生一道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朱美芳副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博物馆的建设情况。
经市科委批准,长宁区科委支持,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是在我校原纺织史博物馆和原服饰博物馆的基础上新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科委立项的科普项目,该博物馆同时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展馆现有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共包括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科普馆采取动静结合的展示形式,辅以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参观者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中国纺织服饰领域的产业链及其特色环节,还可以参与电脑刺绣、首饰DIY、装扮顾问和服装款式数字化拼接等多个互动项目,动手亲身体验纺织服饰的制作和设计过程。置身古代馆,参观者如同踏进了服饰艺术的历史长河,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纺织服饰的图片,还能近距离观察部分古代织物和纺织器具的实物。近代馆以展示近代中国纺织服饰的实物及图像资料为主,展品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包括男装、女装和童装三大类及相关饰品。少数民族馆则通过实物场景、图片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极具异域风情的纺织工艺和服饰风貌。
开馆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科普馆的互动项目,还是其余三个分馆的静态展示,都受到了市民们的热烈欢迎与喜爱。社区居民张阿姨用服装款式数字化拼接系统给自己设计了好几套衣服,过足了一把“设计师瘾”,她满意而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博物馆寓教于乐,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一位中学生指着古代馆中的一件官袍说,很难想象古人能编织出这么精美的花纹,服饰文化实在太奇妙了,要发动更多同学来这儿参观。博物馆开馆当日还引起了中央及沪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近30家媒体记者专程前来采访报道。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在我校建馆,并交由我校建设,这是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校的充分肯定、信任与关爱,也是弘扬我校纺织、服装、材料等学科特色,为社会服务的宝贵良机。为了保证博物馆的建设质量,我校在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建设队伍等多个层面下功夫。博物馆一期建设经费达1400万,其中的一半以上资金由校方投入。博物馆的各项硬件均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予以达标建设。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不只是简单地陈列站片,更要以展品向参观者传递纺织服饰知识及文化。为了保证博物馆的科普性、学术性与文化性,我校组织了近百人的专业队伍参与建设,其中,既有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权威专家、教授,也有怀抱理想,希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养料的学生,这支精锐的建设队伍涵盖了我校纺织、服装、材料、人文等学院以及发展规划处、科研处、基建后勤处、监察审计处、财务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博物馆一期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校参与建设的师生共同克服任务重、压力大、协调难等困难,全部义务性地参与建设,充分展现了东华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据悉,开馆后的讲解员队伍也全部由我校学生志愿者组成,同学们将积极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工作中,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讲解服务。
(图片拍摄者:夏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