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特色学科"优势 助推"中国制服"升级——我校举行"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成立"新闻发布会(图)

发布时间:2008-10-22发布部门:宣传部
    提到“职业服”,人们常常会联想起“白大褂、蓝套服”,想起“银行员工、空姐”,不同企业的制服是否应考虑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会有何种分类的科技标准?中国职业服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目前的瓶颈问题又在哪里?在10月21日举行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研究所负责人刘晓刚教授及该所的合作单位代表,上海服装研究所所长许鉴先生及浙江乔治白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雄先生等共同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闻晚报、上海科技报及SMG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等近30家社会媒体记者应邀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教授、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秘书长刘亚卿、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分别为“职业服研究所成立”致辞。


(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为研究所成立揭牌)

    “中国职业服的市场其实空间很大,我们的市场基本是逐年直线上升,但挑战也越来越大……”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职业服生产企业,乔治白服饰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雄先生道出了目前同行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共性难题。“一是企业大多局限在低附加值的价格战上,急需有对整个行业科学性、系统化的调研,为我们企业提供宏观的分析指导。二是大多企业的制造能力不成问题,但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面料设计相对成熟,但款式设计薄弱,希望能有相关科学的设计规范促进产品的功能化、时尚化,提升我们行业的文化品位,促进我们产业从制造型向设计型升级。”“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是国内高校的第一家,能对市场进行专业而深入的调研,相信它的成立对我们整个行业都会有重要意义。”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职业服研究所负责人刘晓刚教授答记者问)

    “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我们服装与设计工程学科一直在为中国服装发展而努力......”服装学院副院长、该研究所负责人刘晓刚教授回顾道,“在职业服领域,2005年我们就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颁发的“新一代军服设计一等奖”。‘工程与设计相结合’的学科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会为此项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首先会分阶段对‘中国职业服需求’进行系统调查,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各行业职业服穿着要求及设计规范,并及时发布职业服流行趋势,丰富中国职业服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研究成果将面向全社会公开,立足于服务国内职业服行业,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学术研究支持。”服装学院李柯玲院长也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拓展,并将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的成熟经验应用到类似的国际国内联合研发项目上,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提升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

    东华大学朱美芳副校长则表示,“职业服研究所”是东华大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发展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希望能以类似有针对性的项目为抓手,依托东华大学的“材料、纺织、染整、服装”等国家重点学科,多学科交叉,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多在集成创新不够,希望我们东华、我们高校能有所贡献。” 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秘书长刘亚卿对“职业服研究所”的成立予以充分肯定,其强调关注职业服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悉,职业服是指用于工作场合的团体化制式服装,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科学性、功能性、象征性、识别性、美学性等特点。不同的工作场合对职业服各有特别的规定性。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职业服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职业服潜在消费国。据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的就业人口已达到7亿7千万人,按其中一半就业人口穿职业服计算,根据行业平均标准,中国国内每年的职业服市场容量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占内销服装市场四分之一强。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装研究所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职业服领域的专业研究基地,将联合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上海服装研究所、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重点围绕“职业服分类调查与研究”“职业服标准研究”“职业服流行趋势研究”“职业服文化研究”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同时进一步深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舒适工效性服装与功能防护类服装的研发,着力提升我国职业服装研究理论水平,从而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职业服装市场,加速我国职业服装品牌化进程。

(摄影:服装学院杨春潮、黄圣杰)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