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运,时刻准备着——我校志愿者为奥运赛事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发布时间:2008-07-21发布部门:团委
编者按

    我校共有35名学生参与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校外志愿者工作,其中3名为奥运会赴京志愿者,1名为残奥会赴京志愿者,31名为奥足赛上海赛区志愿者。35名志愿者都是最终通过团市委的统一面试获得志愿者资格的。校团委在获悉志愿者的最终名单后,对其进行了全体动员,并对志愿者进行了奥运知识、礼仪纪律等方面的初步培训。5月中旬开始,校团委便组织全体志愿者参加由奥组委组织的相关测试赛和急救等培训活动,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6月中旬,下发统一培训教材《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上海体育场运行分区图》和《上海体育场看台平面图》,组织志愿者进行统一学习。7月15日-16日,我校志愿者分别参加了由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安排的集中培训,进一步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各个岗位的服务流程以及医学常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由于奥足赛上海赛区志愿者人数较多,为更好地做好培训、上岗和联系事宜,设立东华大学08奥足赛志愿者总队长一名,以9人为一组设组长1名,延安路校区4名志愿者自成一组,组长配合协调总队长做好相关事宜的下传下达工作。同时为了增强志愿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成立东华大学08奥足赛志愿者服务队临时党支部,由总队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另设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名,除了做好相关活动的组织协调总结,并做好志愿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政治安全。

    在7月24日奥足赛上海赛区志愿者上岗仪式和赴京志愿者出征仪式过后,我校所有校外志愿者都将满怀热情和强烈责任心,陆续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奥运齐心协力,奉献爱心。

志愿者日志
                                          
                       奥运志愿者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想引用一位志愿者的一段话“我做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不图学到什么知识,只想享受那种既紧张有快乐的氛围;我想做奥运会赛会志愿者,不是为了能和明星‘亲密接触’,只是不想让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从自己身旁‘悄悄滑过’,老了以后扼腕叹息”。
    从五月份收到录取通知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了,期间,我参加了所有的培训活动,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关资料,我对做一名志愿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初抱着试一试心态的我最终能够成为奥足志愿者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地激动。但是,网上的资料,手中的读本,新闻中的相关报道以及身边的点点滴滴告诉我,这一切更是一份责任!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节日,是健儿的嘉年华。对于北京、青岛、上海、天津、秦皇岛和香港这六个赛事举办城市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要将28届奥运会变成奥运史册上醒目的一笔,这是举国人民的希望,更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单单靠政府的支持,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全民齐心为奥运加油出力才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这一目标的真正动力!而作为志愿者,作为带动全民的先锋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千千万万人民的表率,我们的举手投足,代表了全体为奥运出汗出力同胞们的心声!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自身的条件将我们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
    北京奥运会同样也是志愿者的盛会,而我们便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为各国运动员及观众的热情服务中,我们可以学习外来文化,也能让运动员和观众了解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使奥运会变成超越体育比赛的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网上的远程培训以及志愿者读本的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一名志愿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志愿者的义务和权力。其中,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说,培训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两个月中的培训更增进了志愿者间的感情。第一次坐上校车去东方戏剧中心培训的时候,由于大家是第一次见面,而且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气氛难免有些尴尬。但是,经过了7月8日的上海市首届学生运动会开幕仪式,彼此之间已不再陌生,俨然已成为了朋友。开幕仪式当天,各组分工不同,可在通道内迎面撞上是常有的事,相视一笑,无须多余言语,互相之间都明白这笑容的含义。哪里有情况,立刻会有志愿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帮忙。此情此景,很让人感动。相机的快门将我们定格在内场中,相信照片上的我们虽然满头大汗,虽然疲惫不堪,但是脸上洋溢着的一定是充实,自信的微笑!
   眼下,培训将近尾声,紧随其后的便是奥足赛的志愿者工作。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教给了我岗位上专业的知识,更让我结交了那么多新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志愿者作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所体现出的纪律性,高素质以及团队精神。(材料学院 杨敬轩)

                         为奥运冲刺
    今年,在经过层层选拔后,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北京奥运会上海足球赛的志愿者之一。从小就非常热爱体育运动,特别喜爱足球的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寄托着全中国、全世界的梦想,必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具特色的一次奥运盛会,能成为志愿者之一,与大家一起为奥运出力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所以对于每一次培训、学习,我都一直并且将会持续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认真履行职责、完成要求,为最终的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早在5月24日,我就有幸与众多体院的同学们一起亲临上海体育场,参与奥足赛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在7月8日,又积极参加了在松江大学城体育馆举行的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志愿者工作。在工作中,大家都顶着烈日,任劳任怨,积极配合,并且相互沟通、合作,齐心协力。通过这些活动,我的意志力与能力得到了加强,看到了大家前所未有的热情与体现出来的让人感动的奥运精神,并且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即将举行的奥运比赛做了准备。
    在08年中国发生了这么多事件之后,我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奥运志愿者,光有激情与责任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在奥组委官方网站远程培训系统进行网络学习和自学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之后,对许多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在涉外礼仪和参赛国方面,由于曾经去过不少亚洲和欧美国家学习交流,对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与体验,通过学习加深了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所需要的相互尊重与交往的基本礼节的理解。医学常识和紧急救护、安全风险防范等知识是以前不太接触的部分,虽然参加过红十字会献血志愿者的一些活动,但许多救治方式都不是很清楚,经过学习,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踩踏事件、化学恐怖伤害、中暑、皮肤晒伤后的救护和各种危险防范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理论了解。通过对志愿者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志愿服务的岗位及要求和志愿服务的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也对奥运志愿者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光有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后面几次培训中经过实际操作与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奥运会期间,真正的考验来临时,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圆满完成作为一个奥运志愿者的任务。
    北京奥运会近在咫尺,能亲临盛会,为奥运出力,是光荣而神圣的。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与学习当中,进入奥运备战状态,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大家一同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努力
冲刺!(人文学院 高雨洁)

                      为奥林匹克添彩
    作为一名光荣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海奥足赛准志愿者,此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通过登录奥组委官方网站远程培训系统进行网络学习,重点学习了涉外礼仪和参赛国家介绍、医学常识和紧急救护和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等内容。同时,通过自学组委会下发的统一培训教材《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重点学习了志愿者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志愿服务的岗位及要求和志愿服务的技能等内容。前不久,针对上海奥足赛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在各自邮件中熟悉了《上海体育场运行分区图》和《上海体育场看台平面图》,在学习了场馆有关知识,了解上海体育场的概况、地理位置和周边交通的情况下,重点掌握了上海体育场观众看台、扶梯、通道的分布和功能。
    通过网络自学,我感慨于志愿者培训的网站制作的全面周到和信息完备,更可以想象在这个精致完美网站背后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上面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各种教材,来了解各个方面的奥运会志愿者所应该了解熟悉的知识,还可以查询各项工作的基本进程,这让我们方便了远程自我教育,也更体现了我们每个人都融合到奥运准备工作中的精神。令我感慨的还有组委会请了于丹等老师作为专家来给我们谈历史谈文化,以及各种精美的志愿者网上杂志和各位优秀志愿者的日志手记,这些都让我们可以有榜样有目标,并且努力通过学习朝着目标和榜样进步。
    通过书本的阅读和平时的积累,我可以更灵活的学习奥运知识,在公车上,地铁上,火车上都可以拿出来补充一下自己缺少或者以前不太关注的知识。
    这次网络式的分散自我培训和两天的集中培训,都强化了我们作为志愿者的责任心和意识,正像本次奥运会志愿者标志的寓意那样: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同样也象征着我们志愿者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来协助办好奥运的决心!我相信,奥运志愿者每个人都是抱着十分的热情来报名参与这次千载难逢的北京奥运盛会的,我们每个人也都会齐心协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合力给半个月的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外语学院辅导员 葛亮)

                          上海奥运志愿者札记 一
                           ——培训准备学习小结
    从进入上海奥运志愿者面试的第二轮开始,就有过一系列的培训,但是即将到来的奥组委组织的培训是第一次正式的培训。为了这次正式的培训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过程中时而灵感突发、感慨万分,急需做一个总结来记录我的奥运志愿者生涯。
    奥组委精心制作的网站上的培训教程,我在四月份准备志愿者面试的时候就已经详细的学习过。首先惊叹于网站制作的精致,体现了我们国家准备奥运会的热心和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奥运会志愿者的重视。网站上很人性化的为我们讲述了奥运志愿者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我边读边做了一些摘录,以便让自己更深刻的记忆。
    志愿者礼仪风范首先体现个人的修养品味,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风范和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交往之中,志愿者礼仪更是体现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我在整个准备培训的过程中一直非常亢奋、非常激动,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参与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我知道,我不仅是我个人的代表,不仅是东华大学的代表,不仅是上海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的代表。在整个奥运志愿活动过程中,都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礼仪风范,切实做到“志愿者的微笑是“上海”最好的名片”。
    上海承办的足球比赛,会又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代表队,因此我们志愿者要十分注重涉外活动。网络教程上有参赛国家介绍,我对一些参赛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等作了初步的了解。在涉外礼仪中志愿者要遵守以下准则: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反对种族歧视;对等(礼尚往来)、平衡(一视同仁)、惯例(国际习惯)、礼宾次序;个人形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包括仪容仪表、服饰、言谈举止)、不卑不亢(代表国家、民族,不卑微,不狂妄)、求同存异(了解各国风俗习惯,而非为了判断是非)、入乡随俗(尊重对方所有的风俗习惯,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主随客便)、信守约定、热情适度,内外有别、谦虚适当、尊重隐私、女士优先、以右为尊;迎送:确认航班,预先办好入境入关手续,确认迎送人员,先握手后献花,礼宾引导员在外宾一米之前,左手指点方向右手引导等。网络培训教程中十分详尽、十分生动的为我们讲述了涉外礼仪中的注意事项,让我记忆深刻。
    网络教程里还有很实用的一部分就是医学常识和急救知识的介绍。主要是教了一些比较使用的紧急救护内容,包括:救护新概念 、心肺复苏(CPR)、创伤救护、踩踏事件、化学恐怖伤害、中暑、皮肤晒伤后的救护。虽然网上的介绍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我来说,很是专业,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阅读、查阅辅助材料,以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2008年7月8日的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里我作为入场式引领的组长,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了医学常识和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在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首先要保持镇定,同时反应迅速,用掌握的技能来解决突发状况。
    另外一个月之前我们就发放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组织东华大学的志愿者学习该读本。世界给我一个机遇,我还世界一个精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谨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微笑是暖人心的表情,微笑是体贴入微的话语,微笑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微笑是熠熠生辉的名片……这些教导都在我写这篇小结的时候在耳畔回荡,时刻提醒我。作为庞大的奥运志愿者队伍的一员,不是每一个岗位都很轻松的,也许有些岗位会比较繁忙、劳累、乏味,但是也是整个盛大的中华民族盼了百年的奥运盛宴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服从组织的安排,遵守组织的规定,不越位、不缺席,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在学习读本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以下一些。奥运志愿者招募的目标,即: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行招募选拔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志愿者,为确保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志愿者人力资源库和志愿者管理系统,为建立和发展规模宏大的的专业化,国际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明确了奥运会志愿者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工作环境,提高完善个人能力,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并且明白了培训的细分条目,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再之也了解了培训形式,有远程培训,面试和时间培训。使得我能在接下来的培训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我们学校还组织了对上海体育馆相关知识的学习。我非常仔细的研究了《上海体育场运行分区图》和《上海体育场看台平面图》以了解场馆有关知识。同时也了解上海体育场的概况、地理位置和周边交通,重点掌握上海体育场观众看台、扶梯、通道的分布和功能,虽然我不一定负责场馆志愿活动,但是作为整个赛事志愿者一员,对于总体知识都要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够统筹大局,才能够在无数细节构成的赛事中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一提笔文字就哗啦啦的往外倾泻,着实是这段时间中对于志愿者培训的知识准备了很多,现在一看到网站上有志愿者的新闻就会很激动然后迫不及待了解相关情况。离正式的比赛越来越近了,在接下来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还要一种保持现在这种准备培训的精神,做到万无一失。(人文学院 杜明玉)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