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上海筹建黄道婆生态园

发布时间:2008-06-22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筹建黄道婆生态园(摘录)

  为什么今天的上海女性非常能干,在家庭中也特别受尊重?在日前以“黄道婆——被更乌泾名天下”为主题的科学咖啡馆沙龙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蔡丰鸣分析,这与1295年前后,黄道婆自海南崖州(即今日三亚)带回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并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带动了整个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黄道婆将黎族的手工棉花纺织技术带到乌泥泾,经过革新,又将它从松江府传遍大江南北,进而将手工棉纺织品传到亚洲、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地,也使她成为一位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杰出使者。

“衣被天下”改变妇女地位

  “古代中国社会普遍说‘男耕女织’,但在上海,棉纺织业并不是很发达,女性在家中从事的还是一些比较辅助性的劳动,不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但黄道婆打破了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元明以后,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男女分工界限的淡化,许多女性在家里纺纱织布,男人则把妇女织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实际上女性成为了生产的主角。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当女性在生产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时候,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自然被打破,男人开始承担家务。”蔡丰鸣认为,这可以看作今天上海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普遍较高的起源。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古籍中关于“男人也知做女红”的记载,引起现场听众会心的笑声。

改革创新引领世界先声

  除了使唐代以前只作为贡品而远离寻常百姓家的棉花“衣被天下”,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之外,东华大学屠恒贤教授指出,黄道婆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她的革新精神。据史书记载,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革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她改手剥棉花籽为搅车除籽,使效率大为提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黄道婆改进后的搅车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棉机要早500多年;其二,黄道婆改进了弹棉工具“弹弓”,推广大弹弓,把用手拨弦改为用弹椎敲击绳弦,不仅大大提高了开松效率,而且弹出的棉花既蓬松又洁净,为手工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三,早在13世纪末,她就将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纺车,解放双手的同时,实现了同时纺织三根纱,可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英国的哈格里夫斯要到1764年才制成竖式八锭珍妮纺车;第四,黄道婆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技术,使普通棉布能如五彩丝锦一般,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她不仅把海南岛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带到了江南,而且将海南岛黎族的一些纺织理念和江南发达的丝织技术结合起来,改进了手工棉纺织技艺。她总结出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并满怀热情地广为传授,提高了棉织品的附加值。

(来源:上海科技报 2008年6月20日 第五版 记者陈怡)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