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恒贤教授做客新民科学咖啡馆 讲述纺织科学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08-06-18发布部门:宣传部
现代“全棉情结”全赖当年“棉花革命” 昨天第6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详述黄道婆的故事——

  【晚报推荐】原来,现代人的“全棉情结”,多亏了黄道婆700多年前的巧手革新;原来,旗袍等中国服装史的代表作能诞生在上海,也得记黄道婆一功,若没有她,江南的纺织工业不会取得日后的跃进现代“全棉情结”全赖当年“棉花革命”。昨晚,由上海市科协、徐汇区科协、徐汇区文化局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第6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道出了一连串和黄道婆有关的科学文化故事。

  “棉花革命”解决穿暖问题

  元朝之前,只有富人穿得起丝绸。唐朝以前,棉花是贡品,仅供皇帝使用。而穷人家只穿得起麻。被现代人钟爱的棉衣,曾是奢侈品。

  东华大学教授屠恒贤分析原因说,在几种纺织品中,棉的初加工技术是最晚发展起来的,其长时间的落后严重地阻碍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直到1295年前后,黄道婆自海南崖州(即今日三亚)带回了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并大胆改革、推陈出新,传授乡里,这才带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自故乡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后再向中原扩展,慢慢影响湖广两地,可谓掀起了一场“棉花革命”。自此,百姓温饱中的穿衣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

  同时,江南棉纺织技术犹如一台强力“发动机”,促进了上海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朱家角、罗店、娄塘等地,纱锭店、织机店、布店、布商云集。

  技术创新影响现代纺织

  今日的纺织工业早已实现全机械化,其中又有多少黄道婆的影子?屠恒贤指出,古今纺织原理都是一样的,黄道婆纺纱织布的科学原理至今仍在沿用。她当年没有直接“拿来”海南黎族的棉纺织工艺,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丝织技术和乌泥泾的生产实践,创造出碾籽、弹花、纺纱、织布等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工序,革新了手工棉纺织技艺。

  史载,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革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道工序是改手剥棉花籽为搅车除籽,效率大为提高;第二道,改进脚踏纺车,创新“弹棉花”,提高了棉织品档次,这道工序保留至今;第三,将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纺车,解放双手的同时,实现了同时纺织3股;最后,黄道婆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技术,使普通棉布能如五彩丝锦一般,呈现出各种花纹图案。

  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故事,棉花曾是上海市花。1929年,上海成立特别市政府之初,举行过一场市花评选。最终,市民推选朴素简单的棉花代表上海之美,足见市民对棉花的热爱,对黄道婆的推崇和敬重。

(来源:新民晚报 2008-06-17 作者:马亚宁 董纯蕾)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