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昨日的大会上,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总数共350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3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254项,而最引人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则授予了两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闵恩泽和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吴征镒。
上海成为昨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赢家,本次获奖总数创历年来最高纪录——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另外还有2人获中国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占到全国比例的15.4%,最年轻获奖人更是只有37岁。
与此同时,和上海老百姓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也成为昨日上海获奖科技成果呈现的亮点。
从既能吸湿排汗又能抗紫外线的神奇织物到水稻的基因图,从海上造大桥的“东海大桥”超长桥梁技术到针对肝癌等癌症的肿瘤“杀手”……获奖科技成果涉及到普通上海市民日常衣、食、住、行和医疗健康的方方面面。
“科技成果应当惠及广大老百姓。”对于这一现象,上海市科委科技奖励中心主任尹邦奇表示,正是从以人为本出发,一段时间以来科委等主管部门,针对科学研究周期通常比较长的特点,在科研项目最初立项时就给予关系民生的项目以关注支持,“现在其中的一部分取得了丰收。”
衣 神奇衣服会替人“出汗”
上海每年特有的黄梅天,就算穿再少的衣服还是觉得闷热异常,然而,一件神奇的衣服却可以代替上海人“出汗”,这就是昨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东华大学的“高导湿涤纶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集成开发”项目带来的惊喜。
“它就好像人体的一层皮肤。”该项目主要完成人王华平介绍说,会替人“出汗”的神奇衣服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采用了神奇的布料。
据介绍,该布料是沪上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织物润湿和芯吸原理,改善了织物的“身体结构”,使它具有了像人体毛细血管一般的构造,直接吸收人体的汗水并排出。
食 水稻“身份图”绘成了
大米是上海人日常再熟悉不过的主食,然而水稻其中的基因奥妙此前却是一个谜。不过昨日获得国家自然奖二等奖的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项目,对此给出了一个新答案: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图。
上海科研人员绘就的这幅水稻“身份图”,包括3548万碱基对的序列,精确度为99.99%,是“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中最先完成测定的两条水稻染色体之一。
目前,这项成果正在推动各类应用研究,包括让水稻高产优质、抗病耐旱,培育出有特殊功能的转基因水稻等。
行 “大桥技术之母”已开始应用
茫茫海面,如何用人力建起一座可供市民驾车通行的大桥?昨日,为实现这一奇迹作出重大贡献的“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的集体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该项目形成了海水中防腐、浑水中湿法焊接和适用于外海超大桥梁防灾防损等七大关键技术,不仅通过实践考核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关键技术成果已被上海长江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所应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桥技术之母”。
医 抗风湿“导弹”和上海式“变脸”
类风湿关节炎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疾病,昨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上海二军大肿瘤研究所所长郭亚军教授支持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抗体融合蛋白药物”项目,给这类患者带来了福音。
据介绍,该项目有着“生物导弹”的性能,疗效大、副作用小。而据此研制的沪版新药“益赛普”是目前唯一能防止骨关节畸形的抗类风湿药。
另外,昨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项目,解决了恶性肿瘤切除后如何修复面部这一难题。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08-01-09 作者:俞立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