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年轻漂亮的小学老师,对婚姻生活充满浪漫幻想;一个是从四川来到北京的年轻技术员,从青年的甜蜜,到中年的疲惫分居,再到老年的相濡以沫,两人携手走过金婚的岁月——热播电视剧《金婚》凭借着温情的故事,抓住了上海观众的眼球。当上海市民对《金婚》的剧终依然恋恋不舍时,现实版的金婚故事正在我们身边上演。日前,上海东华大学在学校离退休职工中找出166对金婚、钻石婚的夫妇,并为他们举办了大型庆典活动。
和电视剧不同,现实版的金婚夫妻要平实得多。在记者采访到四对金婚、钻石婚夫妻中,他们也会发生争吵,但却很少有妻子以搬回娘家相要挟,夫妻双方更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婚”。他们的婚姻也有“闪婚”、妻子当家、文化差异等时下流行的离婚因素,最终却依然“与子偕老”。他们婚姻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互相宽容、互相支持。
我家的一切,都由老婆说了算
79岁姜怀和76岁孙家琦,婚龄52年
在离婚夫妻中,丈夫抱怨“妻子过于强势,管头管脚”的案例日益增多,这当然与上海流行的家庭文化有关:女性主导家庭的“内政和外交”。其实,在这166对金婚夫妻中,也有一对完全由妻子说了算的家庭——这就是姜怀和孙家琦夫妇。
姜怀教授正式退休已经9年了,但一刻没闲过,依然忙着自己的老本行——研究纺织学,并且保持每年出一本书的进度。随着纺织面料的不断改进,姜怀也与时俱进博览众书,涉足生理学、服装学、汽车工程学、文学甚至数学等多个领域。别看教授在事业上独当一面,可家中的大小事务,一概由妻子说了算,甚至连出差“钱放在哪个兜里”都由妻子管着。
姜怀告诉记者:“结婚后,我对家务一窍不通。为了能让我专心工作,妻子包揽了一切家务,我很感激她,所以在家庭事务的管理上,我做出一些让步也是应该的。”
孙家琦显得十分年轻,外人很难看出她的实际年龄。三年前,热爱时尚的她还去王开照相馆拍摄了一组个人写真。孙家琦婚前是一个文艺爱好者,颇有一些“文丽”(《金婚》女主角)的味道。虽然结婚的最初几年,孙家琦对繁重的家务也会有微辞,但姜怀总是主动妥协,对着妻子笑一笑、哄一哄,并将家中的经济大权交到孙家琦手上,由她全权支配。“我是独子,父亲是工程师,家境比较好。而她上有父母要养,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要念大学,所以需要经常补贴家里。”姜怀说,自己是一个对物质要求很低的人,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事业上。
“包办婚姻”这样走过金婚
72岁陈水林和70岁刘秀英,婚龄54年
“转让婚纱照拍摄,因为双方性格不和,两人决定分手”,“结婚不到一年,夫妻俩分道扬镳”等消息经常会在媒体上出现,身边动辄吵闹、离婚的小夫妻也不在少数。面对这样的现象,陈水林和刘秀英显然有话要说。这对夫妇通过包办婚姻相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两地分居,依然携手至今。
54年前,18岁的陈水林在媒人的介绍下,在河南农村和刘秀英结婚。他们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婚后3年陈水林考取了上海华东纺织大学纺织化工系,需要来上海读书,这一别就是四年。毕业后,陈水林留校当了老师,由于当时的户籍制度管辖非常严格,陈水林无法将留守农村的妻子户口迁到上海来。刘秀英一人在农村,照顾两个孩子以及丈夫年迈的父母。
“我当时抱怨他一年才回一次家,担心他在上海被教‘坏’了,但后来想想他不是那号人,他老实我知道。”说起当年“留守妻子”的辛酸,刘秀英的眼睛湿润了:“虽然他当时寄回一半的工资,10多元钱左右,但远远不够一家人开销。在外人看来,他在上海的工作很好,只有我知道家里有多苦。在村子里,我们家的房子是最破最差的,每次外面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我不得不拿着脸盆,一盆一盆地把水往屋外泼。”
直到1984年,陈水林升了职务,涨了工资,分了房子,妻子的户口正式迁到上海来,夫妻俩才结束了长达27年的分居生活。“对于妻子,我有很多愧疚和感激。在我母亲生病时,妻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吃饭、洗澡、洗衣都是她一人包了。婚姻是一种责任,需要双方的坚持和包容,这正是我和妻子在分居27年后,依然彼此守候的理由。”
以善良和体恤宽容差异
83岁项云瑞和81岁董翠娥,婚龄60年
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东北小伙子亚平,并在上海安了家,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电视剧《双面胶》道出了异地婚姻中间的矛盾环节:口味不一、习惯不同、文化差异以及婆媳矛盾,这些都能成为异地婚姻吵架的借口。项云瑞和董翠娥的婚姻和异地婚姻、文化差异都搭得上边,他们却携手走过了钻石婚。
项云瑞通过自学成才,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并有写日记的习惯,被称为东华大学的“活档案”。但妻子只上过扫盲班,夫妻俩的文化程度差异很大。项云瑞表示:“在学习上,她比较落后,但她的善良足以掩盖其他缺点。夫妻只有互相宽容,婚姻才能长久。”
项云瑞和董翠娥在媒人的介绍下结成夫妻。项云瑞幼年丧父,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婚后还要照顾一个带有疾病的弟弟;董翠娥幼年丧母,一直跟着父亲和后母在香港生活。结婚后,董翠娥不太会做家务,也不习惯上海的生活习惯,但她诚心诚意将婆婆视作亲生母亲,向她学习烧菜、针织等家务活,更承担了照顾项云瑞弟弟的工作。项云瑞说:“她心善,对我弟弟非常好,又当嫂嫂又当娘,还替我弟弟洗澡。”项云瑞弟弟发病时会抽搐,有时还会离家出走,邻居都说他是个傻子,可董翠娥说他不是,因为他懂得体恤别人:“当时家里困难,难得买一顿肉吃,我每次劝他吃点肉,他总是推说自己要先吃素的再吃荤的,反而把菜夹到我碗里。”就这样,董翠娥照顾了弟弟28年,直到他病逝。
董翠娥对项家的点滴好处,项云瑞都记在心头。在项云瑞退休后,由于董翠娥身体不好,他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动,每天早上去买菜,回来拖地板,做饭。就连参加金婚大典的前一晚,董翠娥八点之前就睡下了,而项云瑞则将第二天两人要穿的衣服找好,并烫平挂起来。
退休是夫妻生活的新开始
程悌吾和石韫芷,婚龄52年
近年来,日本、韩国由于夫妻双方长期积怨以及妻子对退休后无所事事的丈夫所引发的不满,导致“黄昏离婚”的案例日益增多,他们提出离婚的理由包括:价值观不同,性格不和,对方收入太少,冷漠无情及不愿做家务等等。针对这一变化,“退休丈夫”程悌吾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
程悌吾退休前是流体力学教授,年轻时除业务工作外,还担任党政工作,经常不分昼夜开会,会后还要赶回家开夜车为自己充电,家务活全部由妻子石韫芷一手包办。退休后,程悌吾虽然还有一些编辑工作,但还是闲了下来,成了“退休丈夫”,不知道该干什么好。在看到妻子腿脚不便、身体大不如前时,程悌吾愿意主动“回炉”,重新学习如何做家务。程悌吾表示:“年轻时,都是妻子包揽了家务,现在轮到我服侍她了。”
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两人各有不同的感悟。为了让孩子从农场调回上海,石韫芷提前八年退休。“那时我才47岁,再加上当时处于更年期,脾气急躁得一塌糊涂,好在我们家老头子经常让着我。他时常自嘲说,作为一个丈夫,不能和爱人去争论家里这几平方米的‘领导权’,有本事应该多花时间在事业上。”
程悌吾退休后,夫妻俩朝夕相对,争吵也增加了。程悌吾说:“退休前,两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而退休后,两人日夜相对,争吵不但。不过我们的争吵和电视剧《金婚》那老两口歇斯底里的吵架不一样,我们从来不说伤人的话,也不会‘冷战’,她更不会动不动就搬回娘家住。我建议,夫妻退休后,两人都要调整情绪,找到新的爱好和兴趣点所在。”
(来源:新闻晚报 2007年10月20日 作者:□晚报记者朱洁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