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出色完成2007年上海国际电视电影节志愿者服务

发布时间:2007-07-17发布部门:团委
     外语学院部分03、04级本科生及06级硕士生参加了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及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的志愿者活动,这是继05年以来外语学院学生第三次代表学校和学院参与上海电影及电视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两周的志愿者活动中,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不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也逐步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及与国际友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上海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风貌,优异的素质及踏实肯干的实践精神展现在两节的中外来宾面前,为东华大学及外语学院争光添彩。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10月,它是中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1994年被确认为国际A类电影节,它办有“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国际影片展映,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和国际电影学术研讨会四项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邀请七位世界一流的电影艺术家,组成“金爵”奖评委会,颁发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金爵”奖。上海电视节创办于1986年12月,经过十年多努力和探索,它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具规模的国际电视节。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两节的活动中去,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尤其对于外语学院的学生更是一个锻炼第二语言的绝好机会。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担任的主要职责是两节外宾的陪同翻译,作为外宾与两节组委会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同学们的工作可不轻松,除了包括机场接机,带领外宾注册及下榻宾馆,负责提醒外宾的日程安排,陪同外宾出席电影节的各项重要活动以外,还要随时将组委会的新信息及安排变动等及时传达给外宾,同时也要将外宾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组委会。因此外语学院的志愿者们个个全情投入到此次两节活动中,认真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尤其是松江校区的同学,虽然交通不便,却仍然不辞辛苦地一趟趟在松江校区与市区之间往返,对于路途的辛苦与劳累,却没有丝毫的抱怨。

    同学们有的接待的是参赛影片的导演及演员,制片人等,而有的接待的是特邀嘉宾,因此工作的内容上会有些差别。毕怀同学接待的是英国伦敦电影协会的主席Paul Howson先生,对于已参加过四届电影节的他,此行的目的仍是将英国的优秀电影带到电影节上,向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电影爱好者及同行们作展示,同时也将别国的优秀影片及先进制作技术带回伦敦,通过学习与交流,共同推进影视事业。在陪同Paul Howson先生参加伦敦特技影片研讨会及中英两国电影合作发展等学术讨论会后,毕怀同学感觉学到了很多课外的有用知识,不仅拓宽了在电影方面的知识面,而且也感受到了电影界的学术氛围,这些都是在平时课堂上所学不到的。通过日常的对话交谈,也使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刘欣同学接待的是一位从事中日两国之间影视文化交流的VIP, 她陪同他相继参加了电视节交易市场的展会、新版“楚留香传奇”的记者招待会、本次电影节一部日本参展影片的观众见面会,以及由上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吴天明导演主要投资成立的曲江影视公司的招待酒会等活动。在这次两节中,刘欣同学接触的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时间短暂,但她觉得收获很大。除了参加了许多平时不曾有机会参加的场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一些影视作品购买发行方面的知识,学习并恰当地运用了接待外宾的礼仪等等。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陪同日本导演看病一事中深感惭愧,而这件事也激发了她努力学好日语的决心。因为看的是国际门诊,护士小姐能够用一口流利的日语与日本导演交流,相比之下,虽然在本科阶段学了一年半的日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里,外国人的数量将大幅增长,与外国人的接触机会将非常频繁,因此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作为一名外语学院的学生,应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应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将书本知识灵活转化为社会工作生活中的有用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专业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董德海同学接待的是比利时参赛影片《爱无专属》的导演及两名主演,在接待过程中,他不仅学习到了有关影片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通过与几位外宾的交谈了解到了比利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在该部影片的观众见面会上,通过担任现场口译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了解到自己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不足之处,因此也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并实践的动力。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风貌,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实践水平得到了中外来宾及两节组委会的一致好评和赞许,我们的志愿者不仅给国际友人们留下了热情友好,认真诚实,专业素养较高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好印象,而且也成为上海大学生志愿者中闪亮的一群,成为东华人中耀眼的一簇。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这份实践的经历将使我们受用终身,同时也会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充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