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昨天在东亚展览馆开幕。
这是一个“融和民族”、“守护民俗”、“回归民间”的大展示,上千件来自全国工美大师的作品,尽现“中国元素”之光彩。这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演示,让人感受到上海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上海在抢救、保存文化遗存的进程和成果。
汇集:大师们作品
“民博会”最显眼的是大师作品“专栏”,这里汇集了全国30多位艺术领域领军人物的作品。走进展厅就见一艘以中国龙为造型的紫檀木雕“世纪龙舟”,作品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造型。船上56个民族载歌载舞,生动地展现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作者屠杰对记者说:“中国的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永远也不能丢。”
上博研究员谭德睿复制的“越王剑”也在其中。这位青铜器专家破译了春秋时期剑的铸造原理,并铸成三把,这次展出了其中的一把。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研制的“珐琅珀晶”获国家发明专利和第7届国际发明展发明大奖,展出的“银胎景泰蓝”以景泰蓝为主体,辅以玉雕、牙雕、花丝、漆艺,华贵高雅。曾参与“毛主席用瓷”设计制作的郭琳山和嵇锡贵,是我国唯一一对大师夫妻,这次带来的青花瓷,在传统工艺上添加了许多现代语汇。此外,王树文的牙雕“成昆铁路”作为国礼陈列在联合国大厦,他展出的是新作“千手千眼观音佛像”;曾为30多个国家博物馆、宾馆、园林古建筑等制作大型浮雕壁画的周锦云,带来西湖博览会上金奖作品“和平崛起”与“长乐图”。曾参与香港区旗、区徽和吉祥物“白海豚”设计的韩秉华夫妇也带着他们的平面设计参加了展览。
注目:非物质遗产
“民博会”上专辟了一个文化遗产馆,集中介绍日前公布的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83个项目。
展馆采用图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汇报了普查的结果,介绍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
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展馆中营造了一个金山农民画长廊,不少来自枫泾等地的农民画家当场挥毫作画,丰富的色彩、多姿的生活跃然纸上。来自黄道婆故乡的传人身着土布,头戴蓝印花布头巾,坐在手摇纺车前为观众演绎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她说,自从去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徐汇区就加紧对技艺的抢救和传人的培养,决心把这技艺传承下去。
探索:时尚与市场
在“民博会”上,记者看到了传统文化时尚化、市场化的苗子。以往两届“民博会”都没有时装展示,这次新添了来自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粗看服装和面料与市场上的没什么两样,但细细分辨,上面的图案中有中国山水画、农民画的影子,且与现代的设计糅合在一起,既古典又时尚。
更为可喜的是,展品中的“大汉窑”,将传统工艺与纳米科技相结合,提炼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大红瓷”。据介绍,“大红瓷”上市后受到市场的肯定与追捧,内销与外销都很好,走出了一条手工工艺市场化的新路。(解放日报 2007-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