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谱写学校发展新华章——校领导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05-06-21发布部门:宣传部
    最近,学校下发了关于向松江校区搬迁意见的文件,从今年下半年起,按计划延安路校区的校部机关、业务部门和部分学院(部)整体向松江校区迁移,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日前,一些教职工因对学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中的两校区功能定位及校区未来发展不十分了解,向校有关部门询问。为此,校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特约请校领导进行访谈。

    问:有教职工询问,校部机关、业务部门和部分学院整体向松江校区搬迁后,延安路校址将主营房地产,有没有这回事?
    答:没有这回事。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松江大学城建设这一学校发展的战略机遇,克服长期以来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上的瓶颈,努力在扩展中实现校区的整合和调整,优化校园的布局规划,为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松江校区的建设体现了全校上下的机遇意识,体现了我们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坚定信念。松江校区建成后,延安路校址将主营房地产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问:为什么说“松江校区建成后,延安路校址将主营房地产”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答:根据学校的规划,松江校区和延安路校区都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区,只是所容纳的学科有所分工不同。留在延安路校区的是相对而言与都市产业和文化联系更为密切的服装和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网络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现代纺织研究院。2005年9月后,从学生规模数看,松江校区本科生和研究生为9200余人;延安路校区本科生4470余人、研究生2700余人,共计全日制住宿学生7200人左右,此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约1300人次,基本与延安路校区学生宿舍的容量8500人左右相吻合。如果再加上成教学历生5000余人,延安路校区学生规模将超过13000人。
    考虑到延安路校区地处比较繁华的虹桥经济开发区,校区学生住宿资源相对有限,而教室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特点,学校将积极参与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和外国留学生教育。延安路校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发挥出日新月异的功能和活力。因此,根本不存在延安路校区因空间资源闲置,而去主营房地产开发的可能。
    根据松江校区的建设进度,从今年7月至明年年底前,除服装学院和管理学院外,其他学院(部)和校部机关、业务部门整体向松江校区迁移。具体搬迁的时间节点4月初校行政已下发了意见,这里不再重复。

    问:看来,学校对两校区的分工是十分清楚的,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校区分工?
    答:为了规划好两个校区的分工,学校调研了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多校区高校的情况,也广泛征求了校内教职工的意见。纵观国内外多校区功能的划分方式,无非是“横切”和“竖切”两种。所谓“横切”就是按高低年级或按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划分校区功能,所谓“竖切”就是按不同学科或学院来划分校区功能。“横切”的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因此国内早期的多校区高校比较多的运用此种模式,缺点是学科内部的联系被人为割断,多数教师必须多校区来回奔波,仪器设备重复配置,最为重要的缺陷是教师在新校区没有科研基地,上完课就离开,新校区长期形不成应有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竖切”的优缺点正好相反,虽然在规划和建设初期操作难度比较大,但是有利于学校各学科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新近建设的国内多校区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此种模式。
    我们学校有过用“横切”模式定位无锡校区的实践,教师、学生、家长都不太满意,检验下来不很成功。本次确定校区功能定位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统筹,必须有利于各学科的长期稳定发展。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全校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采用“竖切”的模式,而且是把相对而言与都市产业和文化联系更为密切的服装和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网络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现代纺织研究院留在延安路校区,把校部机关和业务部门以及理工科等大部分学院整体向松江校区搬迁。学校党政多次强调,在校区规划、建设和搬迁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和全校干部、教职工应该树立大局的意识,多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成才要求考虑,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操作过程高效严密,希望尽快形成新的稳定格局,以利定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各项工作。

    问:现在还有些教职工对校部机关和业务部门以及理工科等大部分学院整体向松江校区搬迁的决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态度还不那么坚决,有的还提出究竟有没有必要建松江新校区的疑问。对此,校领导是怎么看的?
    答:现在我们不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形势。我们原有四个校区,684余亩土地,其中包括跨省的无锡校区,校园生均占地与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2002年我校生均占地为23.5平方米,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占地为53.0平方米,全国高校平均占地为64.4平方米,而教育部办学条件生均占地合格指标为59平方米,我校生均占地面积在教育部71所学校中排64位。加上校区分散,功能分割不清晰,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教师深感不便,学生和家长抱怨不断,隐含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下定决心,抓住机遇,拓展松江新校区。
    现在经过拓展、整合、调整和盘活学校原有资产,学校的占地面积拓展到了1890亩,生均占地面积在教育部72所学校中排28位,学校的教学科研功能主要集中在延安路和松江两校区,校区的分布更集中,功能定位更清楚,更合理。松江校区虽然距离延安路校区有33公里的路途,但是与无锡校区相比已经近了许多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现在校园生均占地面积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按照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对我校的要求,即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数为22,000左右,我们的校园生均面积也只是刚好达标。所以,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充分理解广大教职工对延安路校区的深厚感情。延安路校区是东华大学的发祥地。在五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几代教职工在延安路校区传承文化、播撒文明、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那里积淀了心血和情感,写就了辉煌的历史诗篇,形成了独具东华特色的文化精神。特别是我们的特色学科,在这块热土上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集聚了队伍,形成了基地,创造了业绩,铸就了辉煌。现在要搬迁到松江新校区,我们有些同志首先有感情难舍问题,其次还有交通问题,工作上的这样那样的不便,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市区到松江的轨道交通线的建设,交通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其他问题和矛盾也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得到解决或缓解。积淀是学校发展的规律和财富,学校不能割断自身的血脉。在建设松江新校区中,我们将十分重视把东华五十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精神和文化即大学精神在新校区得到传承和弘扬。

    问:学校布局结构大调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请问,作出这项重大决定之前,经过了哪些程序?
    答:学校的布局结构,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校领导班子从开始规划起,就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我们一是搞调研:对部分建有新校区的大学进行实地考察,认真对比了学校间新校区布局的不同方案,权衡利弊。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首先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听取学院干部教师、专家教授、离退休老领导和退休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形成校园布局结构调整讨论稿后,又向校学术委员会征求意见;2003年6月七届三次教代会上,徐明稚校长在学校工作报告中向全校教职工提出了全面思考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校区规划要求,广泛听取和征求大家的意见。三是坚持集体决策:党委中心组召开两次务虚会讨论,在此基础上,2003年第14次党委常委会作出校区功能及布局结构的原则意见。之后,学校又多次在校长办公会上将意见进一步细化。可以说,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是全校干部和教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凝结着来自全校上下的新经验、新智慧、新境界。

    问:松江新校区大规模建设到明年即将告一段落,请问学校下一步如何持续发展?
    答: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成为关系群众利益的头等大事。因此,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将始终是我们高等学校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近年来,我们用了比较多的精力抓松江新校区的建设。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是大师所为而不是大楼所为”,在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和建设新校区的同时,我们也认真做好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及队伍建设规划。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的整体实力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学校的规模偏小,在72所部属高校中本科生规模排45位,研究生规模排49位。我们的专业和学位点偏少,在70所高校中本科专业个数排54位,硕士点56位,博士点57位,一级学科博士点50位,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和为地方服务的力度。我们有拔尖的学科,但学校各学科的综合实力偏弱,科研活动量较小,各项指标与兄弟院校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办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应当看到,学校的办学资源这些年有了长足的扩充,但是利用效率必须提高。松江校区的建设,只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高、更好的硬件环境和平台,而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更为根本和长远。东华的每一位教职工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追赶意识,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精力,力争有新的突破。为此,我们一是要坚持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谋发展;二是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坚决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上来;三是要依法办学、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学校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四是要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联盟,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科教兴市”不断作出新贡献。我们相信,学校只有大踏步发展,人心才能凝聚,人气才能理顺,现存的问题才能在发展中得以消化、解决,才能真正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