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 基本指标
    强化思想引领 培育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领导 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教育教学 提升办学质量
    丰富校园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优化校园环境 加强后勤保障
    强化责任担当 校社共建共享
  • 特色指标
    文明成果获奖
    文明成果辐射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
    文明创建特色成果
内部治理

学校进一步以《东华大学章程》为统领,建立学校法务办、实施法律顾问制度、开展师生法治宣传教育等途径,持续推进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治校,进一步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始终坚持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发挥校院等各级机构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管理职能。按时按质组织召开学校教代会,尊重师生对学校发展行使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学校重大改革发展事项坚持民主公开评议与讨论,坚持教授治学,发挥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制定实施《关于健全东华大学校院两级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规定》,通过召开学代会、研代会,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权益维护,促进依法治校。加强青马工程建设,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校招生、学籍管理、收费和各类办学办班的规范管控,建立健全学校财务预决算制度,加强责任经济审计监督,全面强化内部治理,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治理结构与机制保障。

教学科研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建设“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个。学校积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奖或一等奖260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女足获大学生联赛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效显著,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次获批的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6%,薪资位于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16-21位,近五年,学生自主创业420余人。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栋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需求。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1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建立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建设。

学生工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改革创新,围绕学校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进一步聚焦学生工作内涵,提升工作价值和成效。以“聚焦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以打造“高水平德育工作团队”为目标,以建设“省市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体化设计,高质量高标准的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近五来,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个、提名奖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4个。扎实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打造“科学道德学风建设月”品牌,开展学风道德建设报告会和“科学道德与学术精神”研讨会,实现学风宣传教育全覆盖,积极引导全体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刻坚守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重视文明班级建设,鼓励各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有声有色的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并组织优秀班级、标兵班级评比。依托文明班级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展现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充分发挥“两微易抖”网络融媒体矩阵优势,以网络直播、视频微课、优秀博文等形式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让“易视传媒”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推出“学习正当时奋进新时代”“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等系列思政直播12期,率先在高校中尝试通过思政直播的方式同学生进行思想连线;依托易班平台上线“中国共产党党史微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微课”文化素质选修课,精心打造100余个学习教育微课,创新朋辈育人新形式;打造《喜迎二十大 初心向未来》《有我》《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嗨,你好吗-战“疫”频道》等主题短视频、推文、微电影等网络文化作品200余个,推出“梦想的声音”辅导员博文50余篇,制作“时代新人,同心战疫”30米主题墙绘和《奔赴未来》《磨砺成珠》等毕业主题视频,将奋斗、感恩、担当等元素融入重要节点;推动“实景”育人与“虚拟”空间的同频共振。着力推动学生思政工作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及“易网工程”网络精品项目。我校学生荣获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二等奖2项、优胜奖4项,获2021上海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一等奖1项;在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获全国优秀奖1项,上海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5项;在“上海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剧本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第一届上海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科普漫画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最佳创意奖1项,优秀奖1项;在2021年全国高校易班技术创新大会创新创意评比中获评二等奖;我校易班工作荣获上海市“优秀易班工作站”“优秀易班工作站站长”“优秀易班指导老师”“优秀易班辅导员”“优秀易班特色应用”等荣誉。获奖受助学生获得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主题征文优秀作品、上海高校十佳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志愿抗疫优秀案例及疫情期间网上学习优秀案例、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上海市“感党恩念党情-我的故事给党听”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二、三等奖、“喜迎党的二十大说说我的新变化”资助育人主题征文二、三等奖,松江区慈善之星等奖项。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同机制,通过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支持体系,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咨询服务为基础,开展分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取得良好成效。心理中心获评2021到2025年度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以“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全面提升”为目标,遵循“志于道、兴于术、立于德、成于业”就业工作理念,持续弘扬“诚信弘毅、尚实创新”东华就业文化,建设“弘毅”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尚实”就业育人工程、“尚创”创新创业育人工程,坚持“讲政治、保民生、促发展、育新人”,全力促进学生多渠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经过多年实践,构建了以“课堂教学、生涯实践、个体咨询、就业指导”四维一体的“弘毅”生涯教育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导贯穿全程。实施“弘毅•彩虹人生”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设立“飞鸟工作室”,在困难生中开展生涯和求职技能培训。“灯塔”职业咨询工作室2021年获全国首批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大学新生生涯导航》课2022年获评全国就业创业金课。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5.16%,在中国薪酬网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名列第14位,毕业生工作首年薪酬排名第8,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超过99%。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2022届毕业生中,到“一带一路”地区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82.1%。2021、2022届毕业生中有21名毕业生应征入伍。学校立足“现代纺织”特色,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形成以时尚创意创业+科技创业为特色的“尚创”生态系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战略。学校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连续6年获评上海市高校A级创业指导站,近2年连续获评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2年获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近3年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超过260人,2022届毕业生创业率2.35%。80%的毕业学子创业项目为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学校在信息公开网主动公开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和政策措施、年度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落实率、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等信息。

上一页 ···
··· 共 64 页 跳转到第 确认 下一页